羅浮山水泥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吳國強(中)與員工一起研究企業課題。 本報記者鐘暢新 攝
工人在生產車間維護保養機器設備。本報記者鐘暢新 攝
偌大的生產車間里,只有幾名巡檢工人,機器的啟動、關閉都在中控室操作。這是惠州市羅浮山水泥集團有限公司(以下簡稱“羅浮山水泥集團”)旗下博羅縣園洲羅浮山水泥有限公司(以下簡稱“園洲水泥公司”)自動化生產車間的生產場景。羅浮山水泥集團堅持將創新貫穿于生產、管理等方面,助推傳統高耗能產業走出一條綠色化、可持續發展的路子。
技術創新
從勞動密集型轉型自動化生產
記者日前走訪園洲水泥公司看到,幾百平方米的生產車間內,機器在飛速運轉,卻不見工人的身影。“現在,生產線自動化,生產設備大型化,用工自然就少了。”該公司副總經理陳倫強說,生產線的控制都在中控室里,每一班只有五六名工人在生產車間巡檢。
園洲水泥公司制成車間副主任徐俊前是羅浮山水泥集團的老員工。他從1986年起在博羅縣水泥二廠上班,1998年,博羅水泥二廠被承包經營后,徐俊前繼續留任車間主任。至今,他已投身水泥生產行業31年。他說,立窯時期,廠里有近千人,投料、裝運、包裝等環節都離不開人,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企業。
“現在大不一樣了。”羅浮山水泥集團董事長、總裁吳國強說,以前,一個年產40萬噸的水泥廠需要近千名工人;如今,年產260萬噸的水泥企業只需130多人,而且能耗較低,環保效率提升,生產線成本大幅下降。
羅浮山水泥集團成立以來,一直堅持變革、創新。上述變化就是不斷創新的結果。
年產能達1000萬噸
1998年,時年36歲的吳國強承包經營博羅縣水泥二廠,創辦惠州市羅浮山水泥有限公司和博羅縣羅浮山水泥有限公司,這是羅浮山水泥集團的前身。
“企業的生產設備相對滯后,是產能上不去的癥結所在。”承包經營后,吳國強和團隊一起把脈分析企業遇到的困境,一場針對企業的創新、改革由此拉開序幕。承包經營后,公司投入6000多萬元進行大規模技術改造,將水泥生產線從承包前的年產僅36萬噸改造成2002年時的年產80萬噸。
“水泥產業是高耗能產業,降低耗能、實現綠色發展才能長久。”在成績面前,羅浮山水泥集團沒有滿足于現狀。吳國強說,作為傳統的高耗能產業,只有創新發展,實現科技、環保等方面融合發展,才會有更好的未來。
要降低能耗,實現清潔生產,淘汰落后工藝、改造技術必不可少。從2003年起,公司逐步轉型升級,由立窯工藝向旋窯工藝轉型,淘汰落后的6條立窯生產線。僅在2003年,公司就投資1.1億元在博羅縣泰美鎮建設年產100萬噸的旋窯水泥粉磨站,是當時廣東省第三個年產100萬噸的粉磨站,具有質量好、電耗低、環保型、大量消化工業廢渣、消耗小等優點。
在這場創新發展的博弈中,羅浮山水泥集團既重視技改,又重視新技術、新設備的使用。經過不斷革新,如今,羅浮山水泥集團采用國內先進成熟的技術進行生產,大量使用脫硫石膏粉、鐵合金爐渣等工業廢渣,摻入量超30%,節約了資源,消化了大量的工業廢渣,形成資源、環境和經濟發展的多贏局面。
經過20年發展,羅浮山水泥集團已形成年產1000萬噸生產能力的大型水泥生產企業,擁有園洲、潼湖、泰美、公莊、新圩等5個水泥生產基地,是全國純水泥粉磨站產能最大的企業集團。
管理創新
實施對標管理加強考核評比
創新不僅是技術的創新,還有管理的創新。
精益管理是羅浮山水泥集團管理模式的核心。近年來,該集團以學標桿為切入點,以對標管理和8S管理為載體,全面推行精益管理。2011年起,集團總部及下屬5間水泥廠組成的檢查團分為生產組、財務組、化驗組、供銷組、行政組,實施“對標管理”考核評分制度,對各廠生產、財務、化驗等方面按月、按季度進行考核與評比。
“我們在這方面做得不好,接下來得改進。”“他們廠的安全生產工作做得比我們更細、更嚴格,值得我們學習。”……日前,羅浮山水泥集團2017年第一季對標管理的評比落下帷幕,各企業、各組的對標熱情持續發酵,大家都在認真總結和分析,形成你追我趕的良好氛圍。
“對標管理中,我們制定了一系列標準,無論是生產、銷售、化驗室、財務,還是行政管理,都按標準、按制度進行。”徐俊前說,這種具體化、標準化的管理,比以前的粗放式管理更高效更科學。
吳國強說:“對標管理是為生產基地、為員工樹立標桿,讓大家向標桿看齊,通過學習和努力,爭取達到甚至超過標桿。”
組織員工學習優秀傳統文化
8S管理是以提高效率、競爭力為核心的一種多元化管理模式,涉及整理、整頓、清掃、清潔、素養、安全、節約、學習等8方面,是6S(整理、整頓、清掃、清潔、素養、安全)管理的升級版。8S管理模式使生產現場更優化,為員工創造安全、舒適、明亮的工作環境,有助消除安全隱患,節約成本和時間。
精細管理方面,該集團還凸顯“以人為本”理念。在集團旗下的子公司,不時能看到員工在宿舍、閱覽室閱讀傳統經典著作的身影。近年來,集團對員工進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,向每位員工發一本《弟子規》及將傳統文化融入生活、工作的書籍,每月還邀請老師組織員工集中學習。陳倫強說,學習傳統文化后,大家更團結了,生產氛圍更好了。
精細化的管理,為公司良性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。
對話
工匠精神就是不斷創新追求卓越
記者:羅浮山水泥集團成立20年,而你畢業后一直與水泥生產打交道,至今已有30多年。是什么力量讓你堅守到現在?
吳國強:說實話,學習機械專業的我被分配到水泥廠之前,期待能得到更高的發展平臺。然而,到了車間,一摸機械,我就開始進入角色。隨著工作的深入,就慢慢愛上了這個行業。我的青春奉獻在這里,汗水流在這里,就更舍不得離開這個行業了。
記者:你是從生產一線、技術一線一步步成長起來的,能不能結合你的經歷談談對工匠精神的理解,以及工匠精神對生產企業的重要性?
吳國強:我們剛進工廠時,基本上每天都在車間琢磨生產機械,每天到晚上10點、11點才回宿舍,周末也常常窩在車間里討論。我想,不管什么時候,認真鉆研、精益求精,都是一個“匠人”的追求。工匠精神的第一要素是樂趣和熱情,第二要素是技藝過硬,第三要素是精益求精、追求卓越,最重要的要素是敬業守信、責任擔當。在工作中能夠精益求精、精雕細琢,最大程度地去實現自我價值,就是一名出色的“羅浮山水泥匠人”。對于生產企業來說,這種精神尤為重要,它將推動企業不斷向前發展。工匠精神,就是在現有的精湛工藝基礎上不斷創新。
記者:在發展的同時,羅浮山水泥集團還不斷投身公益事業。你覺得企業應該怎樣履行社會責任?
吳國強:做企業不僅要賺錢,還要回報社會,為社會做貢獻。這是一個企業的社會責任。羅浮山水泥集團自成立以來,一直致力于公益事業發展。1998年到2016年,集團為公益事業捐款超過2300萬元。
記者:集團有什么發展愿景?
吳國強:接下來,我們將通過降低能耗、穩定質量和加強管理,把水泥生產這一主業做好。同時,繼續推動企業轉型升級,拉長企業產業鏈,推動企業再上新臺階。
|